在一些金融領袖公開擔心股市暴跌之際,安德魯·羅斯·索爾金的新書講述了其中最嚴重的一次崩盤。
紐約證券交易所大樓的倒影 來源照片:Angela Weiss / AFP / Getty
1929年10月24日上午,股市暴跌,紐約證券交易所外華爾街聚集了一大群人。帕特·博洛尼亞是一位當地的擦鞋匠,他把畢生積蓄都投入了股市,他趕緊躲進了附近一家人頭攢動的經紀公司。 「大家都在喊叫,」他後來回憶道。 「他們都想跑到櫃檯前的玻璃隔間裡,那裡有工作人員。大家都想把股票賣掉。報價板前的男孩嚇得趕緊跑開。他跟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報價板漆成了綠色。負責報價板的人是愛爾蘭人。他站在隔間後面打電話。我聽不見他在說什麼!但我旁邊的一個人喊道:『這個娘養的我把這娘叫了我。
1929年的股市崩盤在國民的想像中佔據黑暗卻不可磨滅的位置,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在網路交易和演算法交易的時代,下一次股市崩盤,無論何時發生,都將主要是一種數位現象。但它的後果必將在模擬世界中顯現:財富的毀滅、人類的痛苦,以及其他經濟領域的餘波。在華爾街,隨著投機性人工智慧熱潮的持續發展,就連一些金融巨頭也承認,這場危機可能不會有好結果。高盛執行長戴維·所羅門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表示:「遲早會受到遏制,會有所縮減。」上週,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告訴BBC,他比其他人「更加擔心」市場可能會大幅下跌。幾天后,當唐納德·川普威脅要對中國徵收新關稅時,道瓊工業指數暴跌了九百點,但在川普軟化言辭後,道瓊工業指數於週一反彈。
1929 年股市崩盤最令人擔憂的特點或許在於它並非曇花一現。在 1929 年 9 月達到高峰後,道瓊工業指數進入了持續近三年的下跌趨勢;到 1932 年 7 月,它已下跌了約百分之九十。股市崩盤令人眼花繚亂的前傳、戲劇性的展開以及令人震驚的後果——大蕭條——長期以來一直為作家提供引人入勝的素材。 1931年,《哈潑斯雜誌》的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在他的《昔日昨日》一書中描述了股市崩盤前的投機狂潮:「一夜暴富的故事傳遍了每個人的嘴邊……妻子們問丈夫為什麼這麼慢,為什麼不參與其中,結果卻聽說她們的丈夫當天早上就買了一百股的眼光1929年大崩盤》。書中詳細描述了當年夏天,在股價已然高漲的情況下,高盛交易公司如何與公用事業巨頭哈里森威廉斯合作,成立了兩家大型投資信託公司——雪蘭多公司和藍嶺公司。這兩家公司利用槓桿(即藉入資金)和金字塔結構來放大投資者的收益(或者,事實證明,放大的是他們的損失)。 「如果一定要說瘋狂,那麼英雄式的瘋狂也值得一提,」加爾布雷斯寫道。
1979 年,即金融危機五十週年,合著者戈登·托馬斯和馬克斯·摩根-維茨出版了《泡沫破裂之日》,其中收錄了有關擦鞋匠的軼事。如今,在百年紀念日的四年前,《紐約時報》財經專欄作家兼 CNBC 財經節目“Squawk Box”聯合主播安德魯·羅斯·索爾金出版了新書《1929》。就像索爾金上一本關於 2008 年金融危機的暢銷書《大而不倒》一樣,他主要關注危機中心的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引用了私人信件、抄本、口述歷史、建築計劃、回憶錄、報紙報道、公司文件和先前的歷史。他的敘述從 1929 年 2 月一直延伸到金融危機之後,以及赫伯特·胡佛重振陷入困境的經濟的失敗努力;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當選;美國參議院著名的佩科拉委員會,揭露了華爾街大量的自利行為;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通過,該法案通過將商業銀行業務(發放貸款和美國證券交易)與華爾街銀行業務分開了一些貿易銀行業務的促進
羅斯福執政期間推出的其他改革包括成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其職責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以及聯邦銀行存款保險,此舉終結了災難性的銀行擠兌浪潮。從歷史角度來看,1929年的金融危機和羅斯福的選舉標誌著19世紀末鍍金時代興起的不受約束的金融資本主義與20世紀中期的管理資本主義之間的分界線。幾十年來,這個體系帶來了強勁的經濟成長和更平等的收入分配,直到通貨膨脹將其顛覆,開啟了金融放鬆管制的新自由主義時代。 (1999年,比爾·柯林頓簽署了《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案》,廢除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關鍵部分。)
索金寫道,在20世紀20年代,“華爾街就像一個巨大的氣球,漂浮在普通民眾之上,那些自我神化的領導者們享受著彷彿特權般的舒適。”他筆下的主角包括花旗銀行前身——國民城市銀行董事長查爾斯·米切爾,他於1929年3月抵制美聯儲限制銀行向市場投機者放貸的努力;摩根大通公司高級合夥人托馬斯·拉蒙特,在10月24日的恐慌性拋售期間,他組織了一場徒勞無功的市場穩定行動;以及傑西·利弗莫爾,一位傳奇的投機者,他賺得盆滿缽滿,也賠得盆滿缽滿,最終在雪利-荷蘭酒店的衣帽間裡開槍自殺。從艾爾史密斯、威廉倫道夫赫斯特到溫斯頓邱吉爾和格勞喬馬克思,許多人都曾在股市上大舉投機,並為此付出了代價。
當然,沒有兩次投機熱潮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通常情況下,投資者對新技術(在今天,指的是人工智慧)及其為那些準備利用新技術的公司提升利潤的潛力感到非常興奮。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商業廣播是一種新穎且具有革命性的媒體:數千萬美國人收聽了廣播。索爾金指出,在1921年至1928年間,美國廣播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相當於當時的英偉達)的股價從1.5美元漲到了85.5美元。
股市泡沫的另一個特徵是,在某個時刻,參與者基本上放棄了傳統的估值指標,僅僅因為價格上漲且其他人也跟著上漲而買入:錯失恐懼症(FOMO)盛行。根據一些指標,1990年代末期網路股市泡沫時期的估值甚至高於20世紀20年代末。根據英格蘭銀行金融政策委員會上週發布的最新報告,美國市場的估值在某種程度上「堪比網路泡沫的頂峰」。根據週期性調整本益比(CAPE)來衡量,情況確實如此。該比率追蹤的是股價相對於過去十年企業平均獲利的比例。如果你不回顧過去,而是專注於對未來獲利的預測,估值就不會那麼高:英格蘭銀行的報告指出,估值仍然「低於網路泡沫時期的水平」。但這只是另一種說法,顯示投資者押注未來幾年獲利將快速成長。而目前,許多公司的人工智慧投資回報卻微乎其微。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認為股價已經偏離現實。高盛分析師在上週給客戶的報告中表示,市場上漲主要集中在大型科技股,「迄今為止,推動市場的是基本面成長,而非非理性投機。」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他相信世界正處於「一場新工業革命的開端」。英偉達的晶片為 OpenAI、Google和 Meta 等公司的人工智慧系統提供支援。然而,就連高盛報告的作者也承認,當前情況的某些因素“與先前的泡沫相似”,包括股價大幅上漲和出現可疑的融資計劃。上個月,英偉達宣布將在未來十年向 ChatGPT 的母公司 OpenAI 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OpenAI 已經是英偉達晶片的大買家,並且可能需要更多資金來推動其擴張。 Nvidia 表示,OpenAI 沒有義務將其投資的資金花在 Nvidia 晶片上,但這筆交易以及其他類似交易引發了人們對網路泡沫的聯想,當時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參與了所謂的「循環」交易,但最終沒有成功。
資產泡沫時期的另一個常見特徵是徹頭徹尾的詐欺行為,例如虛假會計、推銷毫無價值的證券以及普通的盜竊。加爾布雷斯將這種現象稱為「貪污」。他指出,在經濟困難時期,債權人吝嗇,審計工作一絲不苟:結果,「商業道德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在經濟繁榮時期,債權人更信任,貸款標準降低,借入資金充裕。但加爾布雷斯解釋說,“總有許多人需要更多資金”,而且“貪污現象迅速增加”,就像20世紀20年代末那樣。 “正如經濟繁榮加速了經濟增長速度,”他繼續說道,“經濟危機也極大地提高了發現的速度。”
索金追溯了阿爾伯特·威金和理查德·惠特尼的命運,兩人在股市崩盤時分別是大通國民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副總裁。兩人都參與了拉蒙特策劃的那場旨在穩定市場的失敗行動。 1932年,威金出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董事。然而,在同年開始的佩科拉事件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從1929年9月開始,威金就曾秘密做空自己銀行的股票,並利用自己旗下的兩家公司進行交易。他被迫辭去聯準會的職務。 1930年,惠特尼,這位出身於新英格蘭名門望族的後代,成為證券交易所的總裁,但他最終被揭發貪污罪,並在辛辛銀行任職三年多。
回憶起這樣的故事,人們很容易把20世紀20年代華爾街的領袖們描繪成一群騙子。索金克制住了這種衝動。他在後記中寫道:「問題在於,除了聲名狼藉的理查德·惠特尼和阿爾伯特·威金之外,很難證明那個時代其他任何一位重要的金融人物的所作所為比大多數人在他們的地位和處境下所做的更糟糕。」 鑑於華爾街精英在泡沫膨脹和推波助瀾中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刻薄要么是慷慨本性的說法,要么是對人類的看法,要么是對人類的意見。無論如何,投機熱潮往往會自行發展,創造出各種激勵和機會,扭曲經濟各層面人們的判斷,從小投資者、專業中介機構到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
當前經濟繁榮的一個面向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那就是它是如何從股市蔓延到信貸市場的。非銀行機構(包括私募股權公司、對沖基金和專業信貸公司)的所謂「私人貸款」出現了大幅增長。上週,新聞機構報道稱,美國司法部已對第一品牌公司(First Brands)的倒閉展開調查。這家總部位於克利夫蘭的汽車零件公司積極收購,在華爾街的幫助下,該公司透過不透明的交易籌集了數十億美元。一位債權人告訴破產法庭,高達23億美元的抵押品“憑空消失了”,並呼籲任命一位獨立審查員。第一品牌公司的一位律師表示,該公司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並將倒閉歸咎於其無法控制的「宏觀經濟因素」。
一家在遠離人工智慧前沿領域運作的高槓桿公司突然倒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會造成更廣泛的影響。又或許,它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我們暫時無法知曉,或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正如加爾布雷斯所引用的19世紀英國記者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所說:「每一次重大危機都揭示了許多機構的過度投機行為,而這些行為此前從未被察覺。」 這次也不例外。
原文 《紐約客》New Yoker The A.I. Boom and the Spectre of 1929
By John Cassidy October 13,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