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和筆者依樣熱愛好萊塢電影,更多女性更是追劇Netflix影集或者Apple TV劇。而人工智慧橫空而出,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影像創作模式之際,許多人斷言人工智慧即將入侵好萊塢。可事實上,並非即將到來而是已經到來,且成為好萊塢式的人工智慧模型,但事實上會否如一般人預料的全然改變呢?且來看看 The New Yorker 的這篇文章 ” What Hollywood Is Missing About A.I. “,僅翻譯紐約客原文分享於下:
一個看起來像機器人的身影,《殺人機器人》中的一幕
如今,關於電視上新興科技的巧妙思想實驗最可靠的來源是Netflix的影集《黑鏡》。這部選集劇於2011年首播,其創作者查理布魯克很快就對人工智慧的前景和風險產生了興趣。
2023年的劇集《瓊很糟糕》(Joan Is Awful)——設定了一個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夜間劇集,挖掘一位普通女性的經歷,然後將其惡化以取悅觀眾,並由女演員薩爾瑪·海耶克的模擬角色擔任主演——在好萊塢罷工期間成為熱門話題,被認為是製片廠漠視道德和質量的最壞情況。
一位工會成員稱之為「未來的紀錄片」:如果Netflix這樣財力雄厚的串流媒體公司能夠擺脫對員工、拍攝對象和觀眾的所有義務,它可能會瞄準這樣的項目。人工智慧曾是美國編劇工會(WGA)和美國演員工會(SAG)與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工會(AFTRA)談判的癥結所在——但它已經取代了動畫師、服裝設計師和特效師的勞動。
十年前,《黑鏡》有一集名為《馬上回來》(Be Right Back)的劇集,講述了一位寡婦沉迷於與一個被設定了她已故丈夫記憶的機器人互動的故事。今年夏天,我在讀一則新聞時想起了這集,故事講述了一位帕克蘭槍擊案受害者的母親利用人工智能讓她被謀殺的兒子說出“我愛你,媽媽”這句話。
不幸的是,就在人工智慧真正滲透到美國人的生活,並開始為《黑鏡》曾經擅長描繪的那種個人悲劇負責之際,這部電視劇陷入了創意的枯竭。今年首播的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的劇集並非及時的挑釁,而是天馬行空的玩笑,完全脫離瞭如今關於如何或是否應該使用人工智慧的爭論。
《遐想酒店》就是一個例子,講述了一位名叫布蘭迪·弗萊迪(伊薩·蕾飾)的現代女演員,將自己置身於一部性別互換、種族扭曲的翻拍劇中,該劇改編自一部20世紀40年代的黑白愛情故事,她飾演的角色與一位不幸的女繼承人(艾瑪·科林情飾)發生了外婚。
從歷史上看,《黑鏡》的力量源於其可信度,但這一章卻毫無說服力:技術荒誕不經——布蘭迪的意識被上傳到一個實驗裝置中,不知何故,這位女繼承人得以訪問飾演她女演員的記憶——而兩個女人之間萌芽的感情也毫無火花。突然之間,人工智慧的崛起不再是生存威脅,而是一個平淡愛情故事的藉口。
《早晨秀》關注的是最近的過去——#MeToo 運動、疫情、叛亂——而不是不遠的未來,在某些方面與《黑鏡》截然相反。鑑於這種從頭條新聞中抄襲的趨勢,人工智慧最終出現或許是不可避免的。在新一季中,它被視為一種反覆出現的、不斷變形的威脅。這部 Apple TV 劇最初是一部關於早間新聞節目的職場肥皂劇,後來逐漸擴大其範圍,涵蓋了這家虛構網絡在擁擠的媒體生態系統中爭取相關性的鬥爭。高階主管們最初的努力並不樂觀。
隨著 2024 年奧運會的臨近,該廣播公司開發了有缺陷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即時翻譯系統,將其明星對奧運會的評論翻譯成多種語言。事實證明,這項功能非常不可靠,因此被擱置——不過在此之前,其中一位主播已經了解到深度偽造的危險。後來,一位網路主管犯了一個錯誤,把公司內部的聊天機器人當成了心理醫生。她的秘密在《晨間秀》
2025年,人工智慧在電視上的出現頻率幾乎與現實生活一樣高。在醫院模擬紀錄片情境喜劇《聖丹尼斯醫療》中,一位脾氣暴躁的醫生對病人對他的人工智慧診斷工具的堅定信任感到不滿。在以高中為背景的喜劇《英語老師》中,一位理想主義的教育家為「智慧」垃圾桶奔走呼號,卻發現這些配備攝影機的新垃圾桶其實是精心設計的數據收集計劃的一部分。而在好萊塢諷刺劇《工作室》中,一家製作公司透露其一個項目將依賴人工智慧動畫,引發了強烈反彈。
許多人說人工智慧即將入侵好萊塢,上列所看到的是工智慧事實上是已經到來,部分影片劇集也將資源逐漸押注於此,甚且眾星雲集期盼能再次強勢回歸;但筆者認為好萊塢會否多數資源或議題沉浸於人工智慧,那還是有得瞧咧!
The New Yorker 原文 ” What Hollywood Is Missing About A.I. ” by Inkoo Kang October 25, 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