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輝達)身為AI霸主在這波股市熱潮的成為最大受益者,NVIDIA(輝達)股價在周三(29日)早盤一路上衝,再創歷史新高,市值一舉衝破5兆美元大關,成為史上第一家達到這一里程碑的企業;猶記今年7月,NVIDIA(輝達)才剛成為首家市值達4兆美元的企業。目前NVIDIA(輝達)的市值已經超過英、法、德等國家的股市總市值,正逼近總價值5.3兆美元的印度股市,堪稱「富可敵國」!
於此同時筆者讀了紐約客 The New Yorker ” Inside the Data Centers That Train A.I. and Drain the Electrical Grid “,帶您來看看人工智慧不只是虛擬,更令人震驚的是實體存在。全文翻譯如下: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我猜想,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被資料中心覆蓋了(圖/Jun Cen)
美國領先的獨立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營運商是CoreWeave,它成立於八年前,最初只是一個偶然的嘗試。 2017年,紐約一家中型對沖基金的交易員決定開始挖礦加密貨幣,並將挖到的加密貨幣作為他們夢幻足球聯賽的參賽費。為了挖礦,他們購買了一塊圖形處理器(GPU),這是由NVIDIA英偉達公司(輝達)生產的強大微晶片。 GPU最初是針對電玩玩家銷售的,但NVIDIA英偉達(輝達)提供了相應的軟體,可以將其變成一台低成本的超級電腦。 “從資本回報的角度來看,它非常成功,所以我們開始擴大規模,”CoreWeave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布萊恩·文圖羅告訴我,“如果你能在五天左右就收回成本,你肯定會想多做幾次。”
不到一年,這些交易員就辭去了對沖基金的工作,購買了數千塊GPU,並在文圖羅祖父位於新澤西州的車庫裡運行這些設備。 2018年加密貨幣市場崩盤後,CoreWeave從破產的礦工手中收購了更多微晶片。不久之後,該公司建立了一個平台,讓外部客戶存取這些GPU。隨後,在2022年,Venturo發現了Stable Diffusion,另一款影像生成人工智慧。他向人工智慧輸入了不同場景的描述,人工智慧返回了精準而精美的插圖。 「這將會震撼全世界,」Venturo回憶當時的想法。
Stable Diffusion是在與CoreWeave類似的英偉達設備上訓練的。 Venturo和他的共同創辦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商機。 CoreWeave籌集了1億美元,並將幾乎全部資金用於購買英偉達硬體。不久之後,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安排了一次與他們團隊的會面。 「他花了大約10分鐘取笑我來自新澤西,」Venturo說。但最終,英偉達收購了該公司的部分股份。到 2022 年中,CoreWeave 已經發展出一種新型業務模式,將人工智慧開發者與裝滿英偉達設備的倉庫連接起來。
現代資料中心的建置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伴隨著商業互聯網的興起。資料中心託管網站、協調電子郵件、處理付款以及傳輸影片和音樂。亞馬遜尤其熱衷於建造資料中心——在維吉尼亞州勞登縣建造瞭如此多的資料中心,以至於該地區被稱為「資料中心走廊」。即使在人工智慧熱潮之前,資料中心就已經獲利;在某些年份,亞馬遜的網路服務部門的收入甚至超過了其零售業務,而銷售額卻只佔後者的一小部分。
但英偉達圖形處理器的出現以及大規模人工智慧訓練的興起徹底改變了資料中心業務。 ChatGPT 於 2022 年 11 月推出,並迅速走紅。 “世界都為之瘋狂,”Venturo 說。微軟與 OpenAI 合作,為 ChatGPT 提供運作所需的資料中心容量。當微軟無法滿足需求時,便轉向了 CoreWeave。
使用英偉達硬體已成為一種身分的象徵——表明你對人工智慧領域認真負責。與工程師談論這些設備時,我不禁想起之前在街頭潮牌 Supreme 門市外,一群年輕人排隊,在寒風中購買運動鞋的場景。
今年早些時候,CoreWeave 上市。 Venturo 和他的聯合創始人如今已是億萬富翁。該公司擁有數十萬個 GPU,其平台除了為 OpenAI 提供模型訓練服務外,還為 Meta 和其他領先的實驗室提供訓練服務。
今年夏天,我參觀了位於拉斯維加斯郊區的 CoreWeave 工廠。這座大型倉庫被厚厚的圍欄環繞,並每隔一段距離就安裝了一個監視器。我穿過旋轉門,一位身穿防彈背心、腰間別著泰瑟槍的保全迎接了我。交出手機後,我從自動販賣機拿了兩副亮綠色的耳塞,然後走進了廠房。
我遇到了三位CoreWeave的工程師,他們就像達爾文的雀類適應加拉巴哥群島一樣,早已適應了超大規模資本主義。來自公司總部的雅各雲特身材精瘦,談吐不凡,頭髮梳成一條飄逸的中分。克里斯多福·康利是一位熱情洋溢的講解員,戴著墨鏡,留著鬍子,負責硬體方面的工作。肖恩安德森身高七英尺,曾是大學籃球隊的中鋒,他穿著一件印有「更多節點」字樣的T卹。
這些節點指的是淺淺的電腦設備托盤,每個托盤重約70磅,包含四個水冷圖形處理器(GPU)以及一系列其他配件。十八個這樣的托盤堆疊起來,再用線連接到控制單元,就組成了Nvidia GB300電腦架。這個機架比冰箱略高,價值數百萬美元。在繁忙的一年裡,一個普通機架的耗電量會超過一百戶家庭的用電量。幾十個這樣的機架綿延至遠方。
CoreWeave 將機架放置在白色金屬櫃中,以幫助其散熱並降低噪音。康利打開一扇門,向我展示一個正在運作的機架,一股氣流撲面而來。那噪音簡直令人難以忍受,就像我打開了一個…
當最終產品準備就緒後,權重副本會被分發到全國各地的資料中心,使用者可以透過網路存取這些副本,這個過程被稱為「推理」。使用者提出問題,促使人工智慧產生稱為「令牌」的獨立智慧單元。一個令牌可以是由像素組成的小方塊,也可以是一個單字片段。人工智慧撰寫一篇大學學期論文可能需要產生大約五千個令牌,消耗的電量足以讓微波爐以全功率運行三分鐘左右。隨著人工智慧處理越來越複雜的請求——例如視訊、音訊和心理治療——對運算能力的需求將倍增。
每周有超過八億人使用 ChatGPT,那麼資料中心的爆炸性成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ChatGPT 現在比維基百科更受歡迎;年輕人稱它為“Chat”,這個詞已經成為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就像“Google”代表網路搜尋一樣。我採訪了一位微軟的資料中心主管,他認為我們將對人工智慧產生持續的需求。就像我們對網路或電力的需求一樣,我們不斷展望未來,而目前的資料中心建設可能遠遠不夠。 「我更擔心的是,我們建設不足,而不是過度建設,」這位高層說。
微軟是資料中心的主要營運商之一,這項業務已成為美國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儘管該公司仍然生產作業系統和辦公室軟體,但投資者對資料中心的熱情推動微軟的市值達到約4兆美元,使其成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排名第一的是英偉達,該公司為微軟提供微晶片。
進入微軟資料中心非常困難,就像進入諾克斯堡一樣困難。這些設施中正在開發的人工智慧價值連城。 “傳統上,如果你想竊取價值連城的東西,你會想‘把卡車倒回去’,”CoreWeave 的首席技術官 Peter Salanki 告訴我。 「而在這裡,你只需要一個人帶著一個 U 盤進去,就能把 OpenAI 的所有智慧財產權都裝進去。”
但今年秋天,在打了感覺像是兩百通電話之後,我受邀參觀了微軟正在建造中的一座龐大的資料中心園區。我同意不拍照,把手機留在外面,盡量少描述內部情況,並且不透露該設施在美國的具體位置。九月份,我開車前往一個偏僻的地方。資料中心周圍環繞著農田,附近至少還有三家公司正在建造資料中心。田野間密佈著高壓電塔的電線,到處都是又大又醜的箱子。
園區外沒有任何微軟的標識,甚至連個標誌都沒有。穿過圍欄,經過幾個車輛檢查站,除了一個角落裡排列著一排編號的棚屋之外,整個園區空無一物。這些棚屋是白色的,又窄又高,長度相當於好幾個足球場;它們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明尼蘇達州博覽會上參觀過的牲畜棚。每個棚屋旁都擺放著一排柴油發電機和工業冷氣。
我參觀的時候,這裡只有五個棚屋,而規劃中大約是十個。到處都是施工車輛:高空作業車、挖土機、載運電纜捲筒的卡車。有人在我參觀的那個棚屋前做了一些綠化,幾株小植物在樹蔭下茁壯成長。
在裡面,我見到了朱迪·普里斯特和史蒂夫·所羅門,他們都是微軟的高階主管;他們的職業生涯一直都在管理倉庫大小的電腦。普里斯特是一位電氣工程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她有著高聳的眉毛和蓬亂的金髮。所羅門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他用冗長的技術性獨白回答了我的問題。兩人似乎都對參與這場新的工業革命感到興奮不已。普里斯特激動地描述了她最近一次就醫的經歷,之後她收到了一份由人工智慧輔助生成的與醫生對話的摘要。所羅門的音響出了問題,他拍了一張音響背面連接線的照片並上傳到了聊天系統。他告訴我,人工智慧給了七個可能的故障排除方案。說到這裡,他的語氣略微帶了些許抑揚頓挫,我感覺他是在表達某種情緒。 「第三個方案奏效了,」他說。
穿上鋼頭靴,看完一份 PowerPoint 演示後,我通過安檢進入了核心區域。這裡比 CoreWeave 中心更安靜、更整潔、更寬敞。數百組閃爍著相同指示燈的伺服器和運算設備,連接著冷卻站,嗡嗡作響,佔據了大部分地面。天花板上用紮帶捆紮著各種線纜:電線、數據線、水管和氣管。這些線纜連接到一個更大的線纜束,該線束又與其他機房相連,使所有機房能夠像一台統一的電腦一樣運作。五個機房加起來,用來計算的區域相當於二十個足球場。
普里斯特解釋說,一次高級訓練運行可能會佔用整個系統一個月的時間。我和一位技術人員站在控制中心,監控電力消耗。我們看到電力高峰飆升——電腦正在處理訓練資料。然後峰值回落——現在電腦正在將結果寫入檔案。隨著人工智慧從一個檢查點移動到下一個檢查點,這些脈衝不斷重複。在大樓的某個地方,模型正在不斷改進。在大樓的某個地方,電腦正在學習如何思考。
離開資料中心後,我感到無比渴望與人交流。沿著公路行駛半英里,一座糧倉的頂部從資料中心建築工地後探出頭來。我開車穿過一片灰色建築、灌溉渠道、電線和翠綠田野的景象,最後來到一個塵土飛揚的院子,那裡停滿了拖拉機和皮卡。在那裡,我遇到了一位第四代苜蓿種植者,他穿著牛仔褲、格子襯衫,頭戴一頂繡著油罐車圖案的棒球帽。
這位農民指著穿過他田地的電線,那是當地電力公司在1940年代架設的。 「我們一直認為這些東西是累贅,」他說,「我們覺得它們會降低土地的價值。」但現在,他說,接入變電站價值連城——他的一位鄰居聲稱,他以每英畝一百多萬美元的價格把一塊農田賣給了一家數據中心開發商,這比這塊農田一輩子能賺到的錢都多。這位農民說,他的家人也一步一步地做著同樣的事情。
農場北面新建了一座資料中心,東面還有一座正在興建中。微軟龐大的資料中心佔據了地平線;它坐落在他家自1979年以來耕作的土地上。他告訴我,他打算很快搬走──周圍的環境讓他覺得既不適合耕作,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我問這位農民,住在資料中心旁邊是否對他的環境造成了任何影響。他告訴我,對供水的影響微乎其微。 「說實話,我們用水量可能比他們還多,」他說。 (訓練一台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所需的水量比一平方英里農田一年的用水量還要少。)電力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這位農民說,當地電力公司準備在三年內第三次提高電價,最近一次的漲幅更是達到了兩位數。最大的損失是富含養分的表層土壤,他的家人一直透過精心輪作來維護這些土壤。 「微軟開來一台挖土機,一天之內就把它們全挖走了!」他說道,彷彿在談論一件遺失的傳家寶。 “六到十英尺厚的土壤,全沒了。”
我們看到一隻黃狗起身,繞了一小圈,然後又回到樹蔭下睡覺。樹後,一座巨大的長方形倉庫映入眼簾,顯得格外矮小。我問這位農民是否使用過人工智慧。 「我用的是克勞德,」他說。 “谷歌現在太爛了。”
資料中心正開始給美國的電網帶來巨大的壓力。 1999年,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收購了三里島核電廠唯一仍在運作的反應堆,並運作了二十年。 2019年,該公司關閉了該反應堆,認為其在經濟上不可行。負責星座能源公司核電業務的高管布萊恩漢森(Bryan Hanson)為員工舉辦了一場告別派對。 “現場有食物,但沒人吃,”他說,“氣氛就像葬禮一樣。”
三里島核電廠可能很快就會重現往日的熱鬧景象。星座能源公司宣布將於2027年重新開放該設施,並將其更名為克萊恩清潔能源中心(Crane Clean Energy Center)。與微軟簽訂的一份大合約促成了這個決定。 「如果你告訴我僅僅八年後我們就能重新開放這座核電站,我肯定不會相信,」漢森說。 (該核電廠的第二個反應爐曾於1979年向大氣中釋放放射性氣體,目前仍處於休眠狀態。)
像漢森這樣的能源主管一直面臨來自各方的電力需求。他說:“數據中心的規模可能比我們之前接入電網的任何設備都要大一個數量級。想想費城這座城市,它的用電負載大約是1吉瓦。現在想像一下,如果電網中同時接入多個1吉瓦的數據中心,那會是什麼景象。”
在短期內,新建資料中心將主要依賴化石燃料供電。開發商正在收購天然氣礦藏附近的土地,例如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巨型地下天然氣儲存庫——馬塞勒斯頁岩。今年4月,總部位於賓州的霍默城重建組織宣布,計劃將匹茲堡郊外一座廢棄的燃煤電廠改造成全美最大的天然氣發電廠,該電廠幾乎完全用於數據中心供電,發電能力約為4.5吉瓦。據一家環保非營利組織稱,霍默城電廠每小時可能向大氣中排放多達400萬磅的二氧化碳,相當於400萬輛怠速汽車的排放量。
地球目前正以每十年0.3攝氏度的速度升溫──大約是冰河時期末期升溫速度的十倍。上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了400英尺。像霍默城這樣的電廠——以及全球數十座類似的電廠——將加速這一災難性進程。川普政府的回應是限制在政府公文中使用「氣候變遷」一詞。
資料中心也會造成局部污染。伊隆馬斯克的 xAI 公司在孟菲斯市靠近黑人聚居區博克斯敦(Boxtown)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天然氣驅動的資料中心。該地區原本就是田納西州氣喘急診就診率最高的地區,而資料中心建成後,加劇氣喘的二氧化氮濃度飆升了高達 9%。一些富裕地區試圖阻止資料中心的建設。 2024 年 11 月,維吉尼亞州沃倫頓(華盛頓特區富裕郊區)的選民用反對開發的新議員取代了支持亞馬遜新建資料中心的鎮議員。 (安·惠勒是弗吉尼亞州鄰近縣的民主黨議員,她因反對數據中心建設而失去席位。她抱怨說,一些激進分子抱著一種「香蕉」心態:絕對不要在任何人附近建造任何東西。)
預計未來幾年,資料中心建設將占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2%到3%。 19世紀,鐵路建設貢獻了約6%的產值。鐵路改變了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儘管分配不均的——繁榮,但這種狂熱也催生了歷史上最大的投機泡沫之一。 1893年恐慌隨之而來:失業率飆升,數百家銀行倒閉,民粹主義情緒高漲,動搖了美國的政治版圖。
另類資產管理公司黑石集團總裁、金融家喬恩·格雷提到了羅恩·切爾諾所寫的約翰·D·洛克菲勒傳記。 「許多鐵路公司都破產了!」他說。 「你試圖迴避這個問題,是因為你不知道最終結果會是什麼樣子。」黑石集團發行債券建設資料中心;為了避免破產,格雷可以透過與微軟或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簽訂十五年租賃協議來對沖風險,這些公司都是信譽度最高的客戶之一。黑石集團通常不會在沒有此類客戶的情況下投資資料中心。 「這可不像在邁阿密或杜拜買公寓,」格雷說。
資料中心持續建造的前提是,在機房裡塞進更多英偉達晶片就能帶來更強大的人工智慧。到目前為止,這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最新一代人工智慧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 OpenAI 的 GPT-5 甚至可以建構其他更原始的人工智慧。然而,晶片越多就越智慧並非絕對真理,研究人員也不完全確定這種規模經濟存在的原因。 “我們是否會遇到瓶頸,這是一個經驗性的問題,”人工智慧先驅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在談到規模化時說道,“沒人知道。”
技術創新也可能使超大規模擴展過時。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公司DeepSeek發布了一個看似更有效率的人工智慧訓練範式,英偉達的股價應聲暴跌,一天之內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此後股價有所回升)。
唐納德·川普已將資料中心建設列為國家優先事項;科技公司高層在白宮宣布新項目似乎已成為一種慣例。但迎合川普可能意味著誇大其詞。在9月的白宮晚宴上,馬克·祖克柏表示,Meta將在未來幾年內投資6,000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及相關基礎建設。祖克柏在麥克風未關的情況下,湊近川普低聲說道:「抱歉,我還沒準備好。」「我不太確定你想用哪個數字。」亞馬遜全球資料中心營運經理凱莉·珀森告訴我,電力公司對一些新建資料中心開發商提交的用電申請持懷疑態度。 “如果我看一下這些申請隊列的需求量,再看看…”
人工智慧雖然擁有令人驚嘆的能力,但可能會讓投資者失望。它或許最終會成為一種無利可圖的商品:Claude、Grok、Gemini 和 ChatGPT 的功能都大同小異,技術創新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複製。科技巨頭的資金並非無限:隨著微軟和 Meta 等公司在資料中心領域投入大量資金,它們的現金儲備正在縮水。投資人可能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美國股市的估值比率正接近網路泡沫時期的水平,而創投市場也已泡沫化。 「投資人通常不會給一個只有六個人、卻沒有任何產品的團隊幾十億美元。這種情況很罕見,但如今卻正在發生,」傑夫貝佐斯最近說道。
然而,這種炒作或許並非空穴來風。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勳(我最近為他撰寫了傳記)是一位世界級的電腦科學家,他正在研發使人工智慧時代成為可能的微晶片。 「我們以前每兩年才能拿到一塊晶片,」微軟工程師普里斯特說,「現在幾個月就能拿到一塊。」英偉達的市值約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8%,這是至少45年來單隻股票市值佔比最高的一次。黃仁勳能否持續生產更好的晶片至關重要。如果美國人想要安享晚年,英偉達就必須成功。
水、電和土地都是稀缺資源,但正如其名,資料中心最寶貴的商品是資料。 Claude 的訓練資料來自 LibGen,這是一個龐大的盜版電子書庫,可以透過種子下載。今年9月,Claude 的開發商 Anthropic 同意向這些書籍的版權所有者支付15億美元的賠償金,相當於每起侵權案件約3000美元——這是歷史上最高金額的集體版權侵權和解案。 (我和本雜誌的其他幾位同事都是原告之一。)針對 OpenAI 和英偉達的類似訴訟也正在審理中。
微軟並不知道其客戶上傳到資料中心的內容——這些資料屬於專有資訊。人工智慧時代版權侵權的規模難以估量,但我估計它比 Napster 嚴重得多,Napster 簡直就像是磁帶交換網站。現代人工智慧開發的做法是盡可能地收集所有可用的線上數據——包括音訊、視訊、幾乎所有已發表的英文作品以及超過 30 億個網頁——然後讓律師來處理這些混亂的數據。
但現在人們開始討論數據短缺的問題。據估計,網路上索引的單字大約有 4000 萬億個,但正如 OpenAI 聯合創始人 Andrej Karpathy 指出的那樣,其中大部分都是「垃圾」。高品質的文本越來越難找。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人工智慧開發者可能會在 2026 年至 2032 年間耗盡所有可用的人類文字資源。自從人工智慧時代以來,聊天機器人都在重複利用現有的內容,它們依賴陳腔濫調,措辭很快就會變得陳舊乏味。想要讓它們寫出新鮮、高品質的文章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嘗試過。
微軟的普里斯特告訴我,她並不擔心資料會枯竭:除了文字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世界,人工智慧開發者才剛開始探索它。下一個前沿領域是「世界模型」數據,它將被用於訓練機器人。視訊和空間資料流將輸入資料中心,用於開發自主機器人。英偉達的黃仁勳也想進入這個市場,去年他帶著兩台安卓機器人登台亮相。在洛杉磯,我曾駐足觀看無人駕駛汽車,最近還偶然遇到了一輛自動送貨車,但直到最近一次北京之行,我才開始真正理解機器人革命將會是什麼樣子。
在中國,機器人無所不在。我看到它們在商場裡整理貨架、清潔地板。我點了外送送到飯店房間,送餐的是一個兩英尺高的輪式機器人,外形像個垃圾桶,聲音像個小孩。我一臉茫然地打開房門,發現它就站在我面前,穿著一套仿管家的服裝,用普通話嘰嘰喳喳地說著話。機器人前面的艙門彈開,一盤麵條滑了出來。機器又叫了一聲。我接過食物,艙門關上,機器人推著輪子離開了。我站在那裡,手裡拿著托盤,愣了一會兒,心想我以後還能不能再跟人說話了。
原文 Inside the Data Centers That Train A.I. and Drain the Electrical Grid.
A data center, which can use as much electricity as Philadelphia, is the new American factory, creating the future and propping up the economy. How long can this last?
By Stephen Wi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