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在近期接受英國《Channel 4 News》專訪時指出:「我們將需要數十萬名電工、水管工與木匠來建設這些工廠。」
筆者讀到黃仁勳所提到:為了滿足全球資料中心和半導體工廠建設的需求,這些技術工種(skilled craft)的人力需求將會迎來爆炸性成長,並不斷倍增。他甚至坦言,如果自己現在要讀大學,會優先選擇物理科學與工程等「動手做」的學門,而非純粹的電腦科學。
經濟體的技術工藝領域都將迎來繁榮
最搶手的是水電木等技術工
黃仁勳提到AI時代最搶手的人才不是程式設計師,而是像水電、電工、木匠這類技術工種;這番話讓筆者聯想到,黃仁勳談話的意義主要與AI基礎設施的巨大建設需求以及技術人才的稀缺性應該有以下關聯:
1.AI基礎設施建設的爆炸性需求
- 資料中心是AI的基石: 運行AI模型需要大量的算力,這必須透過建造數以百計的超大型資料中心來達成。這些資料中心就像AI時代的「工廠」。
- 藍領技職人才不可或缺: 蓋資料中心不像寫程式,需要實際的硬體建設。電工要拉線、水電工要處理冷卻管線、木匠要蓋結構。這些是無法被軟體工程師或AI模型直接取代的實體勞動。
- 高需求與高薪: 隨著資料中心建設加速,對這些技術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增加,造成「藍領荒」,這將使這些專業技師的身價和年薪看漲。
2.對年輕人職涯規劃的啟示
- 重視技職教育: 黃仁勳呼籲年輕人不要只把目光放在高學歷的白領工作,而應考慮技職教育。他認為,學習實用技能、成為專業工匠,在這個時代反而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 動手做的價值: 他的觀點反映了對實際操作、解決實體世界複雜問題能力的肯定。雖然AI能取代許多重複性的認知工作,但在建造、維護、修理實體設施方面,人類的專業技能仍然至關重要。
AI時代的成功更取決於基礎設施
總結上述說明,筆者認為黃仁勳是在提醒大家,AI時代的成功不僅取決於軟體和演算法,更取決於支撐其運行的實體基礎設施,這也為擁有專業技術技能的藍領階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